

12月17日,有媒體以《拼多多平臺商家被曝售賣軒尼詩假酒 警方:已證實至少2000瓶流入市場》為標題,報道了一起警方打擊線下售假團伙案件。對此,12月18日,拼多多發布消息稱,報道所述涉及的店鋪名為“祺洛夜場酒水商行”,該店鋪因為涉嫌出售假冒兩個酒類品牌商品,已于9月6日被平臺予以關店處理。截至下架前共計售出5瓶“軒尼詩”酒,其中2單退款,實際售出3單。
據媒體報道,早在5月5日,假酒涉事店鋪被拼多多平臺主動巡檢到疑似假貨商品后,拼多多平臺就對該店鋪商品進行了“神秘購買”,5月16日初檢認為店鋪涉嫌售假后,對店鋪進行了全店加灰搜索不可見處置。9月6日該店鋪商品被品牌方確認為假貨后,平臺于即對該店鋪進行了懲處,予以關店。從這個過程來看,平臺方確實是在盡己所能打假,且相關行為和程序,相對規范,有據可查。
讓人疑惑的是,此事早在9月就得到了徹底解決,涉事店鋪被關。而且,相關媒體報道中所提到的售賣軒尼詩假酒事件,也發生在今年夏天。按理說,此事早應該塵埃落定了,但為什么到了12月份又被拎出來了呢?
更值得一提的是,12月17日晚間,大量微博號段將#拼多多商家被曝售賣假洋酒#推上熱搜榜,僅本周內此現象即已多次出現。有媒體獲得了相關公關公司向微博博主約稿的截圖,截圖顯示,每發布一條有關#拼多多商家被曝售賣假洋酒#的微博,就給20元錢,且一個月之內不準刪除。
由此看,此次事件恐怕是一起“黑公關”事件。這幾年,“黑公關”并不少見。上個月發布的《2018-2019網絡“黑公關”研究報告》顯示,互聯網已替代食品、飲料、汽車等行業,成為網絡“黑公關”的重災區。2019年以來,包括騰訊、美團、拼多多、360等在內的企業,均多次披露遭遇“黑公關”的詳細情況。在報告重點分析的66個具有典型“黑公關”特征的案例中,來自互聯網行業的占比高達65%,其他行業中,新型服務業占比11%、汽車行業占比9%、餐飲行業占比8%、教育行業占比7%。
“黑公關”會組織公關公司沖熱搜,假借“打假案”來打擊競爭對手,背后形成了一條嚴密的網絡黑產傳播鏈條,有打手,有金主,已經成為不正當商業競爭的現實“武器”。 從“黑公關”中也可以得到一個啟示,那就是輿論和真相之間,還是存在一定距離的,切不可隨波逐流,甚至被“工具化”。
與售假賣假相比,“黑公關”其實是更可怕的社會“造假”行為,其會搞得人人自危,企業自危,破壞良好的市場營商環境,不僅會給企業添堵,也是在給社會添堵。在當下的社會背景下,應當積極支持電商打假,不斷壓縮“黑公關”的生存空間。而任何一家正當經營的企業,也應該依據法律,配合政府相關部門監管核查,與“黑公關”死磕到底。